從大腦代謝視角:探討憂鬱症及EMBP治療
憂鬱症在台灣:數據揭示社會現象
憂鬱症是現在社會中常見的身心疾病,從衛福部的資料庫得知,全台灣大約有8.9%,相當於200萬人被憂鬱症纏身。而在2015年的研究統計,人類一生中罹患憂鬱症的機率大概是5-17%,而女性大約是男性的二倍。在台灣實際因為憂鬱症就醫的患者大概是全部病患的三成,由於社會對憂鬱症缺乏正確認識,大眾偏見使患者不願就診,致使很多患者得不到及時治療。
憂鬱症的面具:探索主要症狀
憂鬱症主要症狀有情緒低落,興趣索然,自責悲觀,思維遲緩,缺乏主動性,飲食、睡眠不佳,感到多處不適,嚴重者喪失社會功能,甚至出現自殺意念和行為。在美國,大約3.4%的患者成功自殺。而在所有自殺者中,一半以上患有重性憂鬱症。重性憂鬱症最常在30~40歲發作,在50~60歲達到另一發病高峰。
大腦代謝視角下:憂鬱症解析
目前對於憂鬱症的觀點,已經從心理問題慢慢轉變到生理問題了,主要原因就是大腦生病了。我們今天先不論甚麼血清素不足,多巴胺不夠。我們從大腦代謝的角度來看憂鬱症患者的腦子與正常人有甚麼不同。
PET、SPECT:窺探憂鬱症的腦內世界
PET掃描是一項有效的功能腦成像技術,能夠直接檢測腦的各個區域在不同功能狀態下的能量消耗。許多研究都發現憂鬱症患者局部或全腦的葡萄糖代謝率降低。美國國立衛生中心的一項局部血流灌注下降率密切相關。類似的單光子發射計算斷層成像(SPECT)研究也發現憂鬱症患者與正常人相比額葉和兩側皮層下核團血流灌注有明顯下降,經過治療後,症狀改善程度與上述局部血流量增加密切相關。由此看來,情緒低落、動作遲緩、社會功能減弱等憂鬱症症狀很可能由大腦能量代謝降低直接造成。雖然各項研究的結果不盡一致,但總體趨勢都提示中樞神經系統活性下降。
簡單檢查、深入了解:QEEG在憂鬱症的應用
目前我們當然不需要做到這麼精密而且昂貴的檢查,但現在有一個簡單而且方便的檢查方式也可以來讓我們推估大腦的能量狀態:定量腦電圖(QEEG)。大部分的憂鬱症腦電圖研究也支持這一觀點。受測者只需要戴著專用的EEG帽子,閉眼維持清醒十至十五分鐘就可以完成。目前發現憂鬱症患者在腦波中最為一致的變化是α活動增加(特別是前額葉部位),個別報告有β活動的增加。α活動增加代表著神經元節律性同步放電增加,而從大腦共振的角度來看,神經元同步放電增加時,總耗能會比高頻、隨機放電時低。α功率升高反映電極下電位整合性增加,因此平均單位耗能減少。據此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憂鬱症患者的皮質活性降低;而高頻功率增加可能是部分患者焦慮症狀所致。
神經節律整合:憂鬱症的生理機制
憂鬱症的可能病理生理學機制是中樞神經系統節律活動過度整合引起的平均能耗降低。而憂鬱症的臨床症狀則反映了這一神經系統的低能量狀態和社會生活要求之間的衝突,即所謂力不從心。這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為什麼憂鬱症在工業國家的患病率要高於農業國家和地區。當然,目前的臨床診斷仍然建立在現象學基礎之上,任何統計學意義上的症狀組合都可以稱為憂鬱症,而其生物學機制可能完全不同。
得了憂鬱症怎麼辦:EMBP治療憂鬱症
目前憂鬱症包括心理治療、藥物治療和電痙攣療法。但是有將近一半的病患(46%)對藥物治療反應不佳。美國FDA在2008年批准了重覆經顱磁刺激術(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來治療藥物治療反應不佳的憂鬱症病患。台灣則一直到2018年衛福部通過rTMS治療難治型憂鬱症才慢慢為眾人所知。目前各大醫院和身心科診所也逐漸引進經顱磁刺激的技術來治療憂鬱症病患。
EMBP™ 專利療法使用一系列II 類醫療設備,包括腦電圖(EEG)和經顱磁刺激(TMS) 。EMBP™ 療法先對個人大腦中的電活動進行獨特的成像(qEEG),識別大腦中可能無法正常運作的區域。正如指紋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仁的腦電圖也是如此。再依據qEEG演算生成隨機邏輯脈衝(TTL),驅動TMS設備以隨機振盪電磁脈衝改變神經元活動。
所以和傳統經顱磁刺激(rTMS)相比,憂鬱症患者個體化的EMBP™ 專利療法除了可以得到一樣的「刺激」治療效果,提升大腦皮層的活性,增加神經細胞間的連結外。更重要的是識別大腦中可能無法正常運行的區域,以非藥物性的神經調諧法去治療大腦中的神經元,恢復最佳大腦功能,提升大腦自癒能力為目標。所以EMBP™ 專利療法比傳統rTMS用更低的能量就可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副作用也更少,患者的不適感也跟著降低。
參考文獻
- 金怡(2011): 意識現象與熱力學, 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
- Martinot JL, Hardy P, Feline A: Left prefrontal glucose hypometabolism in the depressed state: a confirmatio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01 Oct 1990, 147(10):1313-1317
- Vonetta M. Dotson, Lori Beason-Held: Longitudinal study of chronic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 in older men and women. Int J Geriatr Psychiatry. 2009; 24: 809–819
- Yoav Kohn , Nanette Freedman: 99mTc-HMPAO SPECT study of cerebral perfusion after treatment with medication an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in major depression.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August 2007, 48(8) 1273-1278
- V. E. Pollock, L. S. Schneider: Topographic Quantitative EEG in Elderly Subjects with Major Depression. Psychophysiology. 1990 Jul; 27(4): 438-44
- Vera A Grin-Yatsenko: EEG power spectra at early stages of depressive disorders. Journal of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 26(6):p 401-406, December 2009.
憂鬱症在台灣:數據揭示社會現象
憂鬱症是現在社會中常見的身心疾病,從衛福部的資料庫得知,全台灣大約有8.9%,相當於200萬人被憂鬱症纏身。而在2015年的研究統計,人類一生中罹患憂鬱症的機率大概是5-17%,而女性大約是男性的二倍。在台灣實際因為憂鬱症就醫的患者大概是全部病患的三成,由於社會對憂鬱症缺乏正確認識,大眾偏見使患者不願就診,致使很多患者得不到及時治療。
憂鬱症的面具:探索主要症狀
憂鬱症主要症狀有情緒低落,興趣索然,自責悲觀,思維遲緩,缺乏主動性,飲食、睡眠不佳,感到多處不適,嚴重者喪失社會功能,甚至出現自殺意念和行為。在美國,大約3.4%的患者成功自殺。而在所有自殺者中,一半以上患有重性憂鬱症。重性憂鬱症最常在30~40歲發作,在50~60歲達到另一發病高峰。
大腦代謝視角下:憂鬱症解析
目前對於憂鬱症的觀點,已經從心理問題慢慢轉變到生理問題了,主要原因就是大腦生病了。我們今天先不論甚麼血清素不足,多巴胺不夠。我們從大腦代謝的角度來看憂鬱症患者的腦子與正常人有甚麼不同。
PET、SPECT:窺探憂鬱症的腦內世界
PET掃描是一項有效的功能腦成像技術,能夠直接檢測腦的各個區域在不同功能狀態下的能量消耗。許多研究都發現憂鬱症患者局部或全腦的葡萄糖代謝率降低。美國國立衛生中心的一項局部血流灌注下降率密切相關。類似的單光子發射計算斷層成像(SPECT)研究也發現憂鬱症患者與正常人相比額葉和兩側皮層下核團血流灌注有明顯下降,經過治療後,症狀改善程度與上述局部血流量增加密切相關。由此看來,情緒低落、動作遲緩、社會功能減弱等憂鬱症症狀很可能由大腦能量代謝降低直接造成。雖然各項研究的結果不盡一致,但總體趨勢都提示中樞神經系統活性下降。
簡單檢查、深入了解:QEEG在憂鬱症的應用
目前我們當然不需要做到這麼精密而且昂貴的檢查,但現在有一個簡單而且方便的檢查方式也可以來讓我們推估大腦的能量狀態:定量腦電圖(QEEG)。大部分的憂鬱症腦電圖研究也支持這一觀點。受測者只需要戴著專用的EEG帽子,閉眼維持清醒十至十五分鐘就可以完成。目前發現憂鬱症患者在腦波中最為一致的變化是α活動增加(特別是前額葉部位),個別報告有β活動的增加。α活動增加代表著神經元節律性同步放電增加,而從大腦共振的角度來看,神經元同步放電增加時,總耗能會比高頻、隨機放電時低。α功率升高反映電極下電位整合性增加,因此平均單位耗能減少。據此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憂鬱症患者的皮質活性降低;而高頻功率增加可能是部分患者焦慮症狀所致。
神經節律整合:憂鬱症的生理機制
憂鬱症的可能病理生理學機制是中樞神經系統節律活動過度整合引起的平均能耗降低。而憂鬱症的臨床症狀則反映了這一神經系統的低能量狀態和社會生活要求之間的衝突,即所謂力不從心。這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為什麼憂鬱症在工業國家的患病率要高於農業國家和地區。當然,目前的臨床診斷仍然建立在現象學基礎之上,任何統計學意義上的症狀組合都可以稱為憂鬱症,而其生物學機制可能完全不同。
得了憂鬱症怎麼辦:EMBP治療憂鬱症
目前憂鬱症包括心理治療、藥物治療和電痙攣療法。但是有將近一半的病患(46%)對藥物治療反應不佳。美國FDA在2008年批准了重覆經顱磁刺激術(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來治療藥物治療反應不佳的憂鬱症病患。台灣則一直到2018年衛福部通過rTMS治療難治型憂鬱症才慢慢為眾人所知。目前各大醫院和身心科診所也逐漸引進經顱磁刺激的技術來治療憂鬱症病患。
EMBP™ 專利療法使用一系列II 類醫療設備,包括腦電圖(EEG)和經顱磁刺激(TMS) 。EMBP™ 療法先對個人大腦中的電活動進行獨特的成像(qEEG) ,識別大腦中可能無法正常運作的區域。正如指紋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仁的腦電圖也是如此。再依據qEEG演算生成隨機邏輯脈衝(TTL),驅動TMS設備以隨機振盪電磁脈衝改變神經元活動。
所以和傳統經顱磁刺激(rTMS)相比,憂鬱症患者個體化的EMBP™ 專利療法除了可以得到一樣的「刺激」治療效果,提升大腦皮層的活性,增加神經細胞間的連結外。更重要的是識別大腦中可能無法正常運行的區域,以非藥物性的神經調諧法去治療大腦中的神經元,恢復最佳大腦功能,提升大腦自癒能力為目標。所以EMBP™ 專利療法比傳統rTMS用更低的能量就可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副作用也更少,患者的不適感也跟著降低。
參考文獻
- 金怡(2011): 意識現象與熱力學, 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
- Martinot JL, Hardy P, Feline A: Left prefrontal glucose hypometabolism in the depressed state: a confirmatio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01 Oct 1990, 147(10):1313-1317
- Vonetta M. Dotson, Lori Beason-Held: Longitudinal study of chronic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 in older men and women. Int J Geriatr Psychiatry. 2009; 24: 809–819
- Yoav Kohn , Nanette Freedman: 99mTc-HMPAO SPECT study of cerebral perfusion after treatment with medication an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in major depression.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August 2007, 48(8)1273-1278
- V. E. Pollock, L. S. Schneider: Topographic Quantitative EEG in Elderly Subjects with Major Depression. Psychophysiology. 1990 Jul; 27(4): 438-44
- Vera A Grin-Yatsenko: EEG power spectra at early stages of depressive disorders. Journal of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 26(6):p 401-406, December 2009.